重庆德易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服务电话:400-0333-957
建筑能效监管系统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  *新动态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专访徐伟|建筑减碳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发布者:管理员  更新时间:2023-01-09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建筑业能耗的占比将会越来越高。

一个重大的背景是,全球人口有望达到 100 亿,要容纳这些人口,现有的建筑存量要翻倍,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建筑需求,建筑行业的减排至关重要,中国正在朝“3060”的“双碳”目标迈进。

据专家粗略估算,建筑运行环节,碳排放量占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的 80%~90%。《中国房地产金融》日前专访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能源研究院院长、国家建筑节能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徐伟。

在徐伟看来,实现碳达峰,要从认识到行动上跟上来,要防止“运动式”、不切实际的一些做法;节能减排的力度,一年比一年要更大;实现“双碳”战略肯定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建筑领域的“碳”都在哪些地方?

《中国房地产金融》: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关于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作为国内*权威的节能减碳研究专家,您认为建筑领域的“碳”都在哪些地方?
徐伟:首先要明确,“碳达峰”指的是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在建筑领域里,碳排放主要分两大类型,一种叫“直接排放”,一种叫“间接排放”。
“直接排放”指的是什么?是由能源直接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施建筑用能电气化,比如用电热水器替代燃气热水器、以空气源热泵替代燃气锅炉等方式,是减少直接排放的主要途径。
“间接排放”是在建筑运行过程中使用电力、热力供应造成的。据了解,2019 年,建筑运行电量为 1.9 万亿千瓦时,除了 30% 左右的零碳电力,其余都是以燃煤、燃气为动力的碳排放电力。北方广泛使用集中供热系统,也是由热电联产或燃煤、燃气锅炉提供热源。
建筑原料建材的生产和运输属于建筑领域的“隐含碳排放”。在国家层面的分类中,它属于工业和交通部门。通俗地讲,这些材料如果不使用在建筑上,当然不会有排放,所以叫“隐含碳排放”。
通俗地讲,建筑的碳排放,主要讲的是建筑运行的排放以及建造施工的碳排放。

《中国房地产金融》:人们常常把目光聚集在建造施工的碳排放上面,建筑运行环节常常被忽略。
徐伟: 节, 碳排放量占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的80%~90%;建造施工只占到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碳排放的 2% 左右,比例很小,但在年排放量上,建造施工也不能忽略。同时,城乡建设领域还有一些排放,比如市政基础设施有排放,垃圾处理与污水处理也有排放,不过,比例相对较小。

《中国房地产金融》:建筑领域如何实现碳达峰,有哪些具体的行动方案?
徐伟:国家即将出台的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专项行动方案中,会明确需要做的重点工作、重要任务和重要举措,我仅从研究角度谈以下几点看法。
**点,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低碳转型主要的内核在于,是从城市建设理念、城市建设规模、城市建设风貌和城市建设规律角度,明确了如何才能建好一个城市,什么才是对城市*有利的。比如,合理控制城市建设规模,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推动建材循环利用等。
第二点,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这一点意在加快更新建筑节能、市政基础设施等标准,提高节能降碳要求。比如,老旧供热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等。到 2025 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加快发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和低碳建筑。
第三点,优化建筑用能结构。主要是促进城乡建筑用能结构的转型。过去是“直接排放”居多,要逐步转向“间接排放”,也就是从煤改成电,从气改成电,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到 2025 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 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 50%。
第四点,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主要内核在于推进绿色建设,加快节能改造,涉及节能和用能结构的改变,范围很宽。比如,推广节能环保灶具、电动车辆、节能环保农机和渔船。加快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加强电网建设,提升用能电气化水平。

实现碳达峰有五大困难

需从认识到行动跟上来

《中国房地产金融》:在建筑领域实现碳达峰,您认为存在哪些具体的困难与问题?
徐伟:**个困难是工作力度还不够,需要强有力的措施。我国碳达峰不会是自然达峰,而是有目标约束下的达峰。达峰后中国为实现碳中和只有 30 年时间,国外是花 50 年时间,中国要用 30 年来完成,肯定要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政策、投资与技术。
第二个困难,投入问题。生态环境部曾经测算,为实现 2030 年建筑领域碳达峰,未来 10 年需投入 3.5 万亿,每年大概要 3000 多亿,可见投资是非常大的。
第三个困难,技术、人才与产业支撑问题,现在还略显不足。说得直白点,发展得太快了,但是我国现有的技术能力、人力资源和产业规模还跟不上,这是未来需要着力解决的。
第四个困难,国内发展还不均衡。这个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条件好的一些地区和条件差的一些地区差距还是很大。
第五个困难,我认为整个城乡建设领域从业人员的认识还待提高。2030 年以前实现碳达峰,需从认识到行动跟上来,同时要防止“运动式”、不切实际的一些做法。
《中国房地产金融》:*近还出现了“拉闸限电”的现象。
徐伟:拉闸限电,这是向低碳转型发展过程的一个阵痛,或者一个插曲,也是对全社会的一个警醒。

节能“减碳”的力度,一年比一年要更大

《中国房地产金融》:国内建筑的“脱碳”现状咋样?我们知道,过去很多建筑并没有考虑到节能减碳。
徐伟:过去的建筑,质量与标准偏低。现在发展超低能耗建筑、零碳建筑要求整个建筑业转向更高质量发展,传统的建造方式和施工管理模式可能会不适应,都应该优化和提升。
现在存量建筑中有些建筑节能水平还很低。大概 2000 年前的建筑有200 亿平方米,2010 年前也有 200 亿平方米,2010 年后到现在建设的大概有 250 亿平方米。
简单的说,这是一块很大的存量,存在改造的空间,结合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协同推进。
《中国房地产金融》:现在已经实施到什么程度了?
徐伟:国家碳达峰方案刚刚出台,接下来就是各个行业、各个省份的方案都要落地出台。随后几年,是一年比一年力度更大。
中央文件“指导意见”9 月 22 日才出台,达峰方案是 10 月下旬才颁布。住建部已颁布全文强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明年 4 月 1 日实施,节能减排方面,大概是居住建筑节能要提升 30%,公共建设要提升 20%。同时要求所有建筑都要进行碳排放量的计算,这是落实国家碳达峰方案非常重要的一步。

碳中和实现的路径,要逐步达成共识

《中国房地产金融》:国家计划在 2060 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您觉得实现的路径有哪些?
徐伟:从碳中和技术路径来讲,有了技术发展趋势的认同,还没有完全达成共识。为了支撑碳中和,科技部正在编制“科技支撑碳中和行动指南”。
实现碳中和到底是什么路径?现在虽然研究非常多,但距离 2060 年还有 40 年,技术进步很快,很多技术还需要不断探索,不断试验,逐步达成共识。
《中国房地产金融》:目前在建筑领域内的“节能强规”会不会大幅提高建安成本?对房价会不会有影响?
徐伟:我认为这部分对房价影响很小。现在的建安成本,住宅大约为3000 元 / 平方米,节能标准的提升增加 100-200 元,影响不大,执行“节能强规”,仅增加 5% 左右。
有的建筑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得超前一点,比如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多增加 500-800 块钱,对于像许多一线城市的房价,基本上可以说,影响很小。
国家对发展超低能耗建筑、零碳建筑也有鼓励措施。有直接给钱奖励的,给容积率增加奖励的,售价提升奖励的等等。主要省市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山东、河南都有。

要让金融参与进来,预计投入会非常大

《中国房地产金融》:我们的“双碳战略”,预计需要多大的投入才能实现?
徐伟:人民银行刚刚出台了一个实现“双碳”战略的金融工具,要让金融参与进来。
在城乡建设领域,迈向碳达峰和碳中和,肯定是要投入的,而且投入还是很大。刚才讲了光“达峰阶段”,以前的生态环境部曾做过测算,10 年要投入 3 万亿左右,另外,有机构预测,实现碳中和要投入 20 万亿以上。不管哪种预测,肯定投入都是非常大。
《中国房地产金融》:这是国家财政投入?有哪些挑战与机遇?
徐伟:这不全是国家财政投入,包含了各种投入,包括社会投入、金融投入等。
碳达峰与碳中和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是说难度大,面临着更高的约束条件;机遇是会带动整个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带动 GDP 增长。
过去高碳、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肯定逐渐被淘汰。节能型、高性能的产品材料、部品与设备,可能就会大力发展,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特别是技术创新,要找到更加有效实现“碳中和”的技术路径。
比如,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应用,到 2030 年前要实现 12 亿千瓦风电和光电的装机容量,到 2060 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要达到 80% 以上,这些都要求技术创新。

“双碳战略”是机遇也是挑战,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中国房地产金融》:听您这么一讲,建筑行业未来要发生革命性变化。
徐伟:当然了!“双碳战略”绝对不是简单的说它是一个部门、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的事,是全社会、全行业的事,涉及每一个人。
我们国家实现“双碳目标”为什么难?一个是经济要发展,民生要改进,城市化进程正在推进,这样一方面能源需求还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要减碳,难度非常之大,绝对是挑战。建设领域,有新建,还有改造,这都是刚性需求。
发达国家碳排放已经在 2010 年前基本上达到峰值,生活水平也达到高点,能源消耗也达到高点,城镇化完成了,工业化过程基本上到了平台期,我们还没有到那个阶段。中国要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确实也是非常大的挑战,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肯定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不会轻松实现。
《中国房地产金融》:在国内有哪些建筑在节能减碳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有没有具体的案例?
徐伟:做得比较好的案例很多。比如,北京城市副中心,基本上达到近零碳排放水平,是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一种应用;2022 北京冬奥会很多场馆也是如此,像国家速滑馆,也是按照高标准绿色建筑标准设计的,比传统的建筑大幅度降低了能耗,实现超低能耗。奥运会场馆这次应用了风电光电等零碳电力,实现绿色低碳奥运。全国各地从北到南有很多超低/ 近零能耗建筑,如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中海大观,近 15 万平方米住宅不像传统那样利用集中供热了,相对普通新建建筑一年下来能耗至少可降低50%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