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德易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服务电话:400-0333-957
建筑能效监管系统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  *新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双碳”大计的核心本质及核心问题是什么?
发布者:重庆德易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更新时间:2024-01-03

简单来说,碳中和首先是个气候问题,碳排放导致全球平均温度升高,带来海面上升、沙漠扩大、气候极端等多重问题,所以减少碳排放量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共识。

碳中和是中国崛起非常重要的一次机会,它不单单只是一种节能减排的理念,实际上它堪比**次工业革命,换句话说,它就是这个世界新一轮的能源革命,是可以决定各个文明兴衰的一次转折。

碳中和,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悄然展开,对于中国来说如果能在这场能源变革中顺势而为,未来的中国将有可能成为一个能源强国,而为了这一刻,中国已经在新能源领域花了15年的的时间进行布局。碳中和非一日之计,至少到2060年之前都以此战略为重点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当中国对碳中和这一目标作出更细致的承诺时,还有不少小伙伴对于碳中和这个概念感到陌生。究竟什么是碳中和,如何实现它,又是因为什么,需要我们去实现这个目标?

dya1.png

第三次能源革命时代,“碳中和”成为“国运之战”

即将到来的新能源时代将是我们中国的崛起,你敢相信吗?煤炭成就了英国,石油造就了美国,丰富的石油资源让美国工业进程都开上了加速器,更重要的是美国把石油资源作为战略武器使用,让美元和石油挂钩,创造出了美元霸权,又让美元成为石油时代的寄生虫,疯狂吸食全球财富。

正如尤瓦尔·赫拉利所说,人类发展至关重要的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实质,不仅仅是技术革命,其核心是人类对于能源的转换、使用和驾驭。

我们错过了**、二次能源革命,再不能错过第三次。当前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实质是工业发展由化石能源彻底向清洁能源转换的又一次能源革命,这次,我们不仅不容错过,而且还要引领潮流。所以“双碳”战略从来不是一个真正的环境问题,环保问题只是一种现象,已经上升到国际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科学问题,是中国在国际抢占制高点、争夺话语权所、构建竞争力所躲不掉的,成为我国弯道超车新赛道。“双碳”战略既是我国大国担当,也是我国构建全球竞争力的“国运之战”。

目前人类生产生活中几乎无法摆脱二氧化碳排放,这主要是因为化石能源称得上是现代工业的基础,这些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历一系列复杂变化形成的不可再生资源,无论展现的形式是煤炭、石油还是天然气之类,主要组成部分都离不开碳。

以石油为例,除了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需要它作为燃料来源之外,石化产品的原材料也是石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纤纺织材料、塑料、建材、化肥等,基本都离不开石油。

这导致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人类的日常生产生活离不开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原本让生活更美好的化工技术导致的温室效应,*终让人类面临一个更难生存的环境。

 

这也促成了在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的《巴黎协定》,各国的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

碳排放市场化

是的,碳交易已经存在并运转多年。我国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已经写明要更大力度的发展和运用碳市场。

2013年以来,中国已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福建和深圳八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部分试点地区除了纳入火电企业外,还纳入了交通、航空等领域的企业。

碳市场筹备多年,时间跨度大的原因之一在于前期碳盘查的工作量过于繁重。

通过企业能耗相关数据进行核算,可以得出企业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但根据排放量去给企业制定配额基准线就比较复杂了,对专业水平有一定要求,仅火电这一行业,就与发电量、供热量、供热比、装机容量、机组类别、凝汽器冷却方式、负荷率、基准线等因素相关相关。

得出配额基准线之后,企业就可以根据自身二氧化碳排放的预期,计算出今年需要购买碳排放额度,或是有多少配额闲置,可以在碳市场上转让给其他有需要的企业。

排放额度的交易,具备了一定的金融属性。2018年的湖北省试点碳市场配额出现短缺,国家能源集团在预计价格大幅上涨后掌握时机进行交易,节省履约成本400多万元。2019年国家能源集团同样实现采购配额价格比同期市场均价低7元/吨,节省300多万元成本。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认为,碳市场交易对于解决碳排放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从金融的角度来看,碳市场本身也是一个金融市场,在前期投资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风险,需要利用衍生品市场来管理。

他举例,碳市场可以利用未来的碳配额收入,以及未来的碳配额的期货价格,通过金融市场转变成当前的投资,即用未来的碳减排或碳沉降所能达到的收入支持当期的投资。

据生态环境部,目前中国试点碳市场已成长为配额成交量规模全球第二大的碳市场,七个试点碳市场从2013年陆续启动运行以来,逐步发展壮大。

初步统计,目前共有2837家重点排放单位、1082家非履约机构和11169个自然人参与试点碳市场,截至2020年8月末,七个试点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为4.06亿吨,累计成交额约为92.8亿元。

除了大企业,个人通过碳市场交易获利的也有实例。据公开报道,贵州省组织实施单株碳汇精准扶贫项目,将全省深度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林地中具有一定碳汇功能的树林集中起来。按照每棵树每年碳汇价值3元计算,购碳资金直接全额打入贫困户的个人账户。

据统计,贵州省已完成33个县682个村9384户贫困户的单株碳汇项目开发,碳汇树木共计379万株,年可交易碳汇金额1137万元。若全部售出,户均可增收1200多元。

碳中和与经济发展可以双赢

市场上的钱是流动的,碳交易作为一个新的市场出现,是不是会把钱引向新市场,从而影响其他行业的发展,而为了环境保护作出的牺牲和退让,又是否会阻碍其他行业进一步发展?

从现实意义来说,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并不意味着产出的降低。碳中和这一目标推动企业在工艺、技术方面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预测,即使依照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这一目标努力,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建筑、交通、垃圾处理等绿色经济相关行业也可以为中国带来约0.3%的就业率提升。

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与环境政策硕士项目主任张俊杰表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影响,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正面影响。

据他评估,如果不做适应气候变化的努力,到本世纪末,气候变化可能会使水稻减产36%、小麦减产16%、玉米减产45%。在基准线情境下,到本世纪中叶,气候变化可能会造成35%的生产力损失。所以说,中国也将会受益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减缓。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我国可再生能源领域专利数、投资、装机和发电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已经连续五年超过1000亿美元。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019年比2015年累计下降超过15%,相当于节能4.8亿吨标准煤,节约能源成本约4000亿元。

多年来,中国始终积极建设性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巴黎协定》的达成和快速生效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生态环境部表示,中国将继续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与各国一道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推动《巴黎协定》全面、有效、持续实施。

这么看来,接下来的40年,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可以更有成就感的去拥抱一个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双发展的美好生活了。

继风能、太阳能、水能等新能源概念提出之后,在2020年一种全新能源又出现了,它就是“碳中和”,提出“碳中和”这一概念是中国在建设现代化强国道路上做出的主动战略布局,到2060年我国将实现“碳中和”,这也是中国崛起路上所做出的庄严宣告。

有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目标的难度,要知道像欧美这样的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中期就已经达到了碳排放峰值,想实现碳中和,他们可以努力半个多世纪乃至一个世纪,然而对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来说,我们只有三十年的时间,那为什么我国还毅然决然地立下这样的目标呢?

碳中和是中国崛起非常重要的一次机会,它不单单只是一种节能减排的理念,实际上它堪比**次工业革命,换句话说,它就是这个世界新一轮的能源革命,是可以决定各个文明兴衰的一次转折。

自被世界各国提上日程以来,碳中和在全球各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上,欧美在其他国家没有参与的情况下就给各国分配了碳排放指标,他们直接拍案算出全世界碳排放量不能超过8000亿吨,然后27个发达国家总入口才11亿人左右就抢走了44%的碳排放权,从而来满足他们巨大的化石能源消耗和人民奢侈的生活。

而剩下的55亿发展中国家人口只能分到一半多一点的量,其中就包括中国,那时候我国正处于工业上升期,必然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减少我国的碳排放权就等于遏制我国的发展速度。

面对这种强盗方案,我国气候与地质学家丁仲礼院士提出了强烈的反对,他指出,美国等西方国家无论是人均碳排放还是历史累计碳排放都远远高于中国,这个东西就是一个陷阱,一旦被欧美这些国家站在道德制高点,其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这个会议让各国吵得不开交,但温度上升的问题还是得到了大家的重视,科学家们也表示,如果继续让温度继续上升,格陵兰岛等地的冰盖就会融化,一旦冰盖融化整个海平面就会上升,这样很多的沿海地区就会遭殃,所以世界各国也就达成了一个共识,这个共识就是在未来一定要减少碳排放量,从而稳住温度的上升。

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碳中和运动在世界各国相继推行,截止到2020年,包括中国在内已经有30多个国家或组织明确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然而有意思的是,这30多个国家中除了中国以外绝大多数都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寥寥无几。

我国之所以能积极响应碳中和的号召,这归根结底就是中国有底气更有远见,中国的新能源研发起步不晚,早在2007年中国就开始大力扶持新能源产业,经过十年的深耕,已经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企业,比如新能源汽车比亚迪、太阳能光伏龙头隆基股份、再是风电龙头金风科技,他们都是十几年如一日在新能源领域上深耕细作的典范。

目前我国的发电设备制造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制造规模和部分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前列,早在2018年中国的光伏新增与累计装机容量、风电新增与累计容量、可再生投资总额等就已经达到了世界的首位,拥有全球29%的绿色能源专利数量,于是新能源优势的天平悄无声息地倒向了祖国这一边,而且现在的中国还是世界上*大的氢能生产国和消费国,生产了全球超过一半的电动汽车,垄断了全球近70%的动力电池市场。

此外,虽然我国仍处于工业化阶段,但是在碳中和的实行上,中国从来不虚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碳中和无非就是植树造林和节能减排两个方式,而在植树造林方面我国可是当之无愧的行家,要知道中国植被面积仅占全球的6.6%,但是全球植被面积净增长的25%都来自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我们更是将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的毛乌素沙漠人工消灭,实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壮举,这样的成绩为我们的碳中和计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在节能减排方面我们更是布局深远,毫不夸张地说当前没有那个国家比中国更有潜力成为世界绿色科技超级大国。

大家都知道,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在巨大人口体量的加持下能源真的不算丰富,现在中国有70%以上的石油需要依赖进口,而天然气有40%以上也需要从国外购买,如今的石油直接和美元挂钩,无疑让我们的工业化只能绑在美国化石能源体系下面生存。

这对于我国的能源安全存在着巨大的危机,中国要想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就必须在新能源领域中寻求突破,碳中和的出现则让中国看到中国独立能源体系的希望,所以发展新能源迫在眉睫。

当美国在想怎么用石油美元去割别人韭菜时,我国就已经开始思考怎么开始进入新的能源化了,于是在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

当中国宣布这一消息后美国开始慌了,美国深知,一旦中国加入欧亚很可能会形成一个经济共同体,如果欧亚形成了经济共同体那么很多产业都将被融合在一起,到那个时候等待他的结果只能是被孤立,这时候的美国陷入了一个难题,如果他不加入碳中和就忤逆了世界的意志,会被排斥在群外;如果他加入了碳中和,他的石油美元就会被削弱,两害取其轻,被迫无奈的美国在经过几次退出之后在2021年回到谈判桌上。

曾经的美国可以仗着石油美元挟石油以令各国,但在未来新能源的赛道上可就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了。中华民族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国在科技升级的浪潮中走得越发坚毅,在这场新旧能源交替的博弈中,中国这条巨龙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腾飞,带给世界新的奇迹与希望。

dya2.png

我国能源结构处于“先破后立”的局面我国计划30年时间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比主要发达国家用时大大缩减,其实面临*艰巨的是能源结构转型的任务。即传统能源投资下降和新型能源投资加速的切换已经完成,但是能源供给的相应切换尚未完成,能源结构处于“先破后立”的局面。

——中国短期内很难改变煤电依赖属性

如果说电力是“血液”,那么煤炭就是电力的“食粮”。中国清洁能源现状,为何取代火电这么难?中国的风能、太阳能发电发展了四十年,业内不乏支持者认为风能和太阳有希望取代火电实现碳中和。但是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因为如需转化更多的电能,需要更好的储电技术,但是市面上储能成本难以下降,这也成为了制约风能、太阳能发展的关键因素。核能有很大潜力,但是安全性问题是关键。尤其自福岛核电站事件发生后,全球对核电安全性要求不断提高,发电成本也随之增加,全球各地对于核电发展各有态度,发展需要漫长的时间。再说氢能,日本90年代就搞氢能源,尽管积累了无数专利,但是氢能源龙头本田也在8月份停产了氢能源汽车,离开氢能源赛道。主要是因为目前氢能源体系描绘的未来蓝图的确很美好,但目前的它俨然是一个“吞金兽”,若是没有雄厚的资本,根本搭建不起来。氢能在未来能源技术中的应用

——突破成本瓶颈,储能技术突破是碳中和关键一战

通过拉闸限电可以透视出当下中国电力系统的主要矛盾,即社会经济发展对于电力需求的日益增长与能源结构转型下清洁能源利用率不足之间的矛盾。而且未来社会对电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大到国家安全,小到汽车出行、供暖供热、网络生活等等各个领域。从电力生产—储备—输送—使用这几大个环节来看,当前对于清洁能源的储能技术成为卡脖子的重要关键环节。所以储能技术突破成为碳中和的关键一战,如果储电这个技术解决不了,大规模储能技术的成本下不来,再继续发展风能太阳能意味着,弃光弃风问题会更加严重。但是就目前的技术,要靠电池储电把谷电储了再放出去,电价就要比现在传统的火电要增加好几倍,因此低成本的大规模储电技术仍然有待开发。未来通过新技术的突破,实现成本下降,清洁能源的时代才算真正到来。

dya3.png

对外,重建全球新规则的战略新机遇为什么中国这个时候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呢?因为在欧美人即将关闭一扇门的时候,中国也即将打开一扇窗,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而这一战略也许会让中国成为重建规则者。

一切为了发展权

气候环保话题是*“政治化”的一个,“碳中和”*先由发达国家提出来,*初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地球,也是为了压缩发展中国家的上升空间。
大家发现,*明显的就是美国,唯一标准就是是否对自己有利,特朗普要发展工业就退出《巴黎气候协定》,拜登上位后改变发展策略又重新加入气候协定。再比如以前西方国家逼着中国遵守碳排放协议,但是中国处于工业上升期,碳排放权就等于发展权。中国2009年在哥本哈根坚决拒绝了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节能减排方案。为此还有丁仲礼院士驳斥柴静的名言:“中国人是不是人,中国人要不要发展”。你们发展完了,工业革命以来70%的二氧化碳是你们排放的,现在轮到我们发展了,你们限制排放了,不让我们发展了,简直是岂有此理。所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来剥夺发展权,就像“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一样可笑。2009年中国不是排斥节能减排,而是要争取发展权。重点国家碳排放总量情况

构建国际话语权

目前,占世界GDP总量75%和碳排放65%的国家都提出了各自“碳中和”的远景目标,可以说碳中和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是世界强国追逐的竞赛。如果说过去几十年,我国是在补课追上,那么接下来几十年,我们要寻找弯道超车的机会,而下一个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爆发点在哪里?就在“碳中和”里。

重建交易新规则

标准和规则不断的演化成为时代不断上演的旋律,而能掌控旋律的人将会*大的获得时代给予的红利。2005年,欧盟就建立了碳市场,世界上*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对纳入排放交易体系的产业和企业强制规定碳排放量。今年,欧盟开始执行每公里95克二氧化碳的乘用车排放标准,达不到要求,超标1克按实际销售量罚款95欧元。对于车企来说,如果动力系统不做出巨大革新,几乎是不可承受之重。但同样,拥有充裕的碳排放额度的新能源车企,也会因此大赚一笔。比如近五年里,特斯拉更是靠出售碳排放额度,获利超过33亿美元,2020年,特斯拉首次实现年度盈利,其中15.8亿美元收入就来自碳交易,这成为支撑该公司业绩的*大助力。所以,碳交易、碳税、碳配额、碳标签……成为“依规则换收益”的新玩法。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出口贸易中更容易遭遇“低碳壁垒”。所以“碳中和”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设置贸易壁垒、收割全球财富的新工具,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大量财富被收割仅仅是庄家改变了游戏规则。中国如果能抓住这个时代的机遇,将会成为一系列规则的制定者,打破旧格局的玩法,重建新规则。在绿色革命的浪潮下,中国能否打开一个全新的贸易竞争维度是重中之重。

dya4.png

对内,倒逼经济创新高质量发展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中国经过4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进入了重质而非量的阶段。即便没有国家间的博弈,中国也会实行“碳中和”,承担大国责任同时,用“双碳”目标来倒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低碳转型,助力发展方式深刻变革,促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包括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所以“碳中和”不是一刮就跑的风口,这是一场系统性革命。

技术创新是唯一出路,聚焦高附加值环节

关于引领人类下一次技术革命的是什么,世界上已经争论很久,有人说是5G,有人说是基因工程,有人说是区块链。但在中国宣布承诺2060年碳中和之后,有一种声音越来越大:人类的下一次技术革命,将会由环保需求推动,因为真正决定一个时代和一个国家命运的,也往往是“能源革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我国需要在未来市场中拥有低碳竞争优势,才能在产业链分工中聚焦高附加值环节,而科技创新也将是唯一出路。如果技术全部已经是现成的,那我们又相当于购买国外的技术,给国外打工。我国指望“碳中和”带动产业转型,就是为了避开西方已经研发很成熟的技术,这样我们才需要自己研发,对内促进技术攻关,对外设置专利封锁,到时候其他国家还得买我国的技术。而未来的趋势是光伏、特高压和电动车这些新一代技术的研发和生产都牢牢把握在我国手里。图源:网易数读

重塑产业新格局

“双碳”大背景下,依托以下三个产业,中国将有望成为未来全球产业链的引领者。一是新能源。碳中和愿景下,能源生产和消费将发生深刻的革命。以先进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利用技术将成为主流。光伏产业中国世界**,风力发电中国世界**,特高压输变电中国世界**,就是人类的终极能源可控核聚变,中国的研究成果也在世界领先的地位。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终端能源利用的电气化技术、电力深度脱碳技术、氢能、生物和合成燃料技术等将得到规模应用。二是智能汽车。中国是全世界新势力造车的主战场,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达到了120万辆。而这次汽车革命,不仅仅是能源的革命,更是整个汽车产业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革命,就像手机推动了移动互联网一样,智能汽车将成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高速通信等技术运用和发展的大舞台,以此也将带动更大更广的使用场景和产业关联。这也是为什么巨头纷纷开始下场造车。三是数字经济。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列为与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并列的生产要素,世界经济正经历深刻的数字化变革,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营销管理、服务支撑等,数字化已经渗透到产业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数字经济成为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推手。电商平台、数字货币、供应链信息化把传统产业用数字化改造了一遍,而随着数字孪生城市、数字乡村、自然资源信息化,通过数字会把我们的城市、乡村、山川河流、矿产风物改造一遍。数字经济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总而言之,碳中和不是一刮就跑的风口,而是涉及我国的大国担当、国家之间政治博弈、经济结构调整,一系列能源结构调整,一系列技术进步,一系列发展方式转变。智纲智库判断,碳中和的机会才刚刚开始,接下来的几十年,新能源和新科技会催生出更多的新技术、新思想,这些都将一点点地重塑我们的生活。